为啥“阳了”常常心慌、心悸?有人还遭遇心肌炎!这些实用的中医药方法你要知道!
来源:未知   作者:宣传科   点击数:   日期:2023-02-01

最近不少阳康的患者来到心血管科门诊

因为他们虽然阳康了

可却仍然被心慌、心悸困扰着

这是怎么回事呢?

这其实与新冠病毒感染后体能损耗有关;部分患者还会由于精神紧张或发热,导致交感神经兴奋,增加身体耗氧量,会出现心悸。

此外,当新型冠状病毒载量过多、影响体循环时也可以出现心悸的情况。具体原因如下:

1、躯体对病毒感染的应激反应。在感染病毒后,激活了人体的免疫系统,也就可能增快了基础心率。

2、发热。体温每升高1度,心率大约增快10次/分,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在发烧时会“脸红心跳”,如果伴有寒战等,心率增快幅度可能更高。

3、药物。部分药物的有些成分可能导致心率增快,如止咳药里的咖啡因、氨茶碱成分,平喘药、某些雾化吸入的药物等。

4、血容量不足。在感染病毒后,有人会出现不想吃东西、拉肚子、呕吐等情况,还有朋友因为感染或药物出现胃肠道反应,这些都可能引发身体一定程度的血容量不足,从而引起心率代偿增快。

5、疼痛。阳了的那几天很多人都感受了全身肌肉酸痛、喉咙痛、脑壳痛等各种痛,不管是哪种痛,都会刺激心率增快。

除此之外,

在感染期间出现严重缺氧、心肌炎等情况,

或者有慢阻肺、心衰等基础疾病,

也会引起心率增快。

健康提醒:如果是后面这几种情况,我们就需要特别注意,尤其需要结合患者氧饱和度(持续小于93%)、呼吸频率(超过30次/分)、症状表现是否还有乏力、嗜睡、精神差等情况判断,如有这些症状,需要赶紧到医院就诊。

由于被新冠病毒感染后,

有一定概率诱发心肌炎,

网上的相关新闻也让不少人焦虑不已。

事实上,新冠病毒相关心肌炎发病率约2.4-4.1%,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高。引发心肌炎的原因有很多,比如病毒、细菌或真菌感染、过敏、劳累、药物等,其中病毒感染是心肌炎主要诱因之一,除了现在大家最讨厌的新冠病毒之外,普通感冒、流感等病毒都可能引起心肌炎。

如何预防心肌炎呢?

心率加快的确是心肌炎的表现之一,但不是说有这个表现,就是得了心肌炎。除心率加快之外,心肌炎的表现还有严重心动过缓、早搏、呼吸困难、发热、胸口痛等。如果出现以上症状,建议至医院检查肌钙蛋白、心肌酶谱、心电图、心脏彩超,便于医生确诊。

想要“阳过”尽快康复,

建议试试这些中医药方法!

中医认为,我们的身体在与病邪的对抗之后,气血还没有完全恢复,是需要科学调养的。跟气血关系最为密切的脏腑,一个是心,一个是脾,为什么呢?因为心主血脉,相当于我们人体的“发动机”,而脾是气血生化之源,相当于我们人体的“加油站”,那想要身体恢复动力,最重要的就是要把心脾两脏调理好,气血充足了,那些后遗症自然就没有了。

在中医《伤寒论》中,有专门讨论传染病后如何康复的篇章---“阴阳易差后劳复病篇”,篇中指出,传染病康复阶段会因饮食、劳作不当等因素导致疾病复发。大病之后,人体阴阳尚未平衡,身体状态不佳,无论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,都不建议过早地开始。

此外,中医曾有热病“食肉则复”的记载。因为在传染病初愈之后,人体消化功能受到影响,中医认为,脾胃运化水谷能力相对低下,属于“虚不受补”阶段,此时若片面强调进补,不利于身体的完全康复。

正确做法应该是注意通风、多晒太阳、作息规律,平衡膳食,注意补充维生素和优质蛋白。

推荐中成药

生脉饮:由党参、麦冬、五味子组成。益气,养阴生津。用于气阴两亏,心悸气短,乏力,白天出汗,晚上失眠多梦,健忘易惊,脉弱。还可以用于中暑,夏季心悸脉搏快,汗出过多,神疲乏力,气短懒言,咽干口渴,还能用于肺虚久咳,现代常用于冠心病心绞痛、心律失常、神经衰弱、慢性支气管炎等属于气阴两虚证。

稳心颗粒:由党参、黄精、三七、甘松、琥珀组成。益气养阴,活血化瘀。用于气阴两虚,心脉瘀阻所致的心悸不宁,气短乏力,胸闷胸痛,以及室性早搏、房性早搏见上述症状者。

推荐外治法

按揉内关穴,能缓解心慌心悸、胸闷气短等症状。还可每天配合艾灸神阙(肚脐中)、气海(肚脐下1.5寸)、关元(肚脐下3寸)等穴,每次15分钟,达到培元固本、温阳散寒、补气安神的作用。

康复建议

1.“阳康”过程中应注意休息,调节生活作息,保持充足睡眠,加强自身营养,多摄入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,提高机体抗病能力。

2.若心悸症状明显,每分钟搏动持续超过100次、小于60次,或出现不规律搏动,需警惕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,建议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,查明病因,及时采取有效措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