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夜话之六——融洽
来源:未知   作者:admin   点击数:   日期:2013-12-11

今年八月的一天上午,我正在新搬的诊室里忙着给患者做针灸,感觉到门开了,有人进来了。因为背对着门,也没顾上回头,我不知道是什么样的人。只听得身边年轻的医生说:“主任正在忙,您稍等一会儿……”等我安顿好针灸的病人,回头看了一下:原来是一位老爷子,约摸八十来岁,个子高高的,四方脸,眼睛有点浑浊,视力似乎差点,流露出的目光非常和善;他的身后还站着一位身材矮小的老太太,笑眯眯的,应该是老俩口。我招呼老爷子坐下:“大爷,您哪儿不舒服啊?”没想到老爷子张大了嘴,把右手张成虚掌,放在右耳廓边缘,扩大音波收集面。原来老爹听力还不行!我一抬头,刚想问老奶,不料想,老奶已经在冲着我“啊、啊”地指着耳朵打手势。嗨!有了!我拿起笔,找了张纸,把字写的大大的,希望他能明白。咦?没想到老爷子也拿起笔,写了起来:“腰疼三天……”。呵呵!这下好办了!

弄清了老人家腰疼的细节,我决定为他针灸治疗。确定了穴位,入针,行针,几个动作一气呵成,没想到老爷子竖起了大拇指。看来他也懂针灸啊!一共扎了九根针,他竖了九次大拇指。我们科里的医生、实习生都看的喜笑颜开,纷纷说:“(⊙v⊙)嗯!这位大爷是行家!”半小时后,治疗结束了起针,起完针,老爹很高兴,沙哑着嗓音,说:“很好!针针到位!”第二天,老爷子满面笑容地来了,继续治疗。针完后,老爹没有马上回家,坐在办公桌边写什么东西。我继续工作,没顾上看。针灸间隙,我回到办公桌边,老爹递给我一张纸,是一首七言诗,我看了,又高兴又惭愧。老爷子写到:

“题赠刘主任

刘师妙手功夫深,

永将医术济世人;

涛声滚滚追扁鹊,

好将金针继时珍。

老病员吴立功敬题

2013,8,21。”

老爹叫吴立功?现在才知道老爹的名姓。吴立功何许人也?带着好奇,我回家上网搜了一下。淮安日报2008年5月16日刊登了这样一篇稿件:

昨天下午,一对手持拐杖的银发聋哑老人来到市慈善总会,颤巍巍的双手递上了叠得整整齐齐的200元钱。带着感动,记者与老人进行了“纸上交流”。原来,这两位老年夫妇分别叫吴立功、王宝玉,都是1933年出生,靠退休金生活。看到地震灾区的惨状,两位老人心如刀绞。于是吴立功骑着电动三轮车带着老伴赶来捐款。吴立功“告诉”记者,支援灾区是大家都应该做的,残疾人得到了国家的扶持,国家有难,残疾人也应挺身而出,捐钱捐物,积少成多、聚沙成塔。

难道我治疗的吴立功就是报上的这位吗?第四天,我趁着针灸间隙,问了老奶奶的名姓,当然也是“笔谈”。老奶奶写道:“王宝玉。”就是他们了!心中对他们又多了几分敬重!几天后,老爷子的腰疼好多了。这一天,老爷子来针灸时,递给我一个扎着红线的纸包。打开一看是一本线装的《针灸大成》,里面有一页是折起来的,打开之后,我看到了这样几句话:

“余十一歳患脑炎医用链霉素治之病 雖好 而双耳因耳毒性药之故耳聋 因喜钻研中医中药 尤喜针灸拔罐之書 此書得之舅父之家已有近七十年 今余老矣年已八十有一 留之无用 转赠劉永涛医师    淮安市吴立功(吴立功印)二0十三年八月廿一”

好珍贵的礼物!好严厉的鞭策!我把老爷子赠送的诗与书慎重包装好,收藏在书橱显眼处,让鞭策不离左右!待我筹建淮安市针灸研究所时这些都是难得的宝贝!感谢吴老!感恩吴老!作为回报,我送给老人家一个铜制的艾灸棒和一盒清艾条,仔细教给二老使用方法。当然,我清楚这是微不足道的,最重要、最好的回报是痛下工夫,钻研针灸,提高技艺,造福父老乡亲!这是两位老人最殷切的、藏在心底没说出来的期望!

(责任编辑:)